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新闻分析丨德国5G之路为何难走

新华社柏林8月18日电 新闻分析|德国5G之路为何难走

新华社记者褚怡

当许多国家已经着手部署更先进的5G标准、甚至测试6G应用时,德国却在“下一代通信”的赛道上步履沉重:速度提升有限,延迟依旧偏高,覆盖存在空白,投资更显乏力。从“欧洲经济火车头”到“5G落后生”,德国的数字化雄心正遭遇意想不到的阻碍。

“网络建设未达预期”

2019年6月,移动运营商德国电信、沃达丰、O2以及1&1在德国联邦网络局的拍卖中,以约66亿欧元竞得5G关键频段。当时的目标十分明确:将网络端到端延迟降至10毫秒以内,为自动驾驶、远程手术、智慧工厂等延迟敏感型场景的发展奠定基础。

然而6年后,行业测评机构“开放信号网络测试公司”最新分析显示,德国电信的平均延迟为23毫秒,沃达丰和O2约为29毫秒,均远高于国际标准组织“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组织”(3GPP)为“超可靠低延迟通信”设定的10毫秒目标。

德国《商报》称,德国电信虽然在速度上领先,其5G下载速率平均达到180兆比特每秒,是4G的3倍,但由于延迟仍难以支撑真正的实时业务。

这就好比道路虽然明显拓宽,但红绿灯未做优化。德累斯顿工业大学通信网络教授弗兰克·菲策克指出:“到目前为止,德国还没有真正的实时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网络建设未达预期。”

“快不起来”,也“广不起来”

对工业界来说,延迟不是“几毫秒的小事”。菲策克说,只有在实时移动通信支撑下,自动驾驶才具备经济可行性。例如,谷歌旗下自动驾驶汽车子公司“出行新方式”依赖大量车载传感器和算力,模式昂贵且难以规模化。要让自动驾驶真正普及,需要依靠低延迟网络,由中央系统远程协调和控制多辆车。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总经理马库斯·博利希列出一串对“毫秒级响应”高度敏感的场景:卡车编队行驶,即多辆卡车通过无线网络保持紧密队列,前车动作能毫秒级传递给后车,路口智能协同以及远程泊车等。只要网络延迟过高,这些功能就难以稳定运行,试点常常“跑不起来”。

如果说高延迟让德国的5G“快不起来”,那么覆盖难题则让它“广不起来”。根据德国联邦网络局的最新数据,全德仍有约2.1%的国土是完全没有4G或5G信号的“白色区域”,另有约14%属于“灰色区域”,即只有部分运营商覆盖。这样的空白主要分布在山区、边境和人口稀少地区,短期内要“填平”并不容易。

西班牙《国家报》评论说,德国正面临严重的网络覆盖问题,不仅在偏远地区,在柏林和慕尼黑等大城市也同样如此。

“缺的不是技术”

德国媒体指出,德国的5G困境,并非技术做不到,而是缺乏投入与决心。

要把延迟降到10毫秒以下,不只是换掉4G天线,而是需要成倍增加基站数量并彻底改造背后的传输网络,这意味着巨额投资。运营商对高成本望而却步,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没有网络,就不会有实时应用;没有应用,企业也缺乏投资网络的动力。于是,德国陷入了所谓的“数字化死循环”。《商报》称:“实时网络完全可行,但没人愿意为此买单。”

问题不仅出在企业层面,也和监管效率有关。德国电信首席执行官蒂莫托伊斯·赫特格斯多次抱怨,在德国审批新建一个移动基站往往比在中国慢得多。繁琐的流程加上企业的犹豫,使得德国的5G部署层层受阻。

《商报》就此评论说:“德国缺的不是技术,而是开拓精神。为什么不在一座城市打造满负荷网络,在每根路灯上布设小基站,并建设本地数据中心?如果认真对待5G,就必须认真测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