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蔡君彦

一则“19岁女大学生因拒绝搭讪被杀害”的帖子日前在网上引发热议。网传在南昌青云谱区一景区内,19岁女大学生小刘被一名男子用剪刀捅颈部、腹部等10多处,不幸当场身亡。此事被中国新闻周刊等多家媒体报道,目前微博话题#19岁女大学生景区内遭捅多刀身亡#阅读量达7.3亿。
根据江西南昌警方8月12日发布的通报,犯罪嫌疑人席某某“有精神疾病诊疗史”,这一细节,使“精神病人犯罪” 这一沉重话题再度引发热议。
女大学生景区内遭捅多刀身亡 犯罪嫌疑人有精神病诊疗史
如果不是这次意外,过完暑假,19岁女大学生小刘9月份开学就该读大二了。不幸的是,8月10日,她的生命因突如其来的伤害戛然而止。
家长发给小刘同学的信息显示,8月10日下午,小刘在南昌青云谱八大山人梅湖景区被人用剪刀捅了十多处,“现场就没命了”,希望同学们助力家属为逝者讨公道。随后,不少同学在社交平台呼吁相关部门重视此事。

网传信息显示,当天,小刘和朋友施某在该景区游玩,事发时,身着汉服正在拍照,该男子骑着电动车停下搭讪遭拒后恼羞成怒,持剪刀疯狂捅刺小刘和施某,致使小刘的颈部、腹部被捅十多处当场死亡,施某肺部被刺伤……
8月12日,南昌市公安局青云谱分局发布的警情通报显示:8月10日,南昌市青云谱区青云谱路附近发生一起伤人案件。接警后,民警迅速赶赴现场处置,并组织伤员救治工作。经初步调查,当日13时40分左右,犯罪嫌疑人席某某(男,23岁,江西高安人,有精神病诊疗史)持剪刀对刘某某和施某进行伤害,造成刘某某经抢救无效死亡,施某经送医院救治,无生命危险。目前,席某某已被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又是恶性案件!又是精神病人!”
“又是恶性案件!又是精神病人!”这起悲剧,再度引发社会各界对“精神病人犯罪”的热议,人们不禁联想到此前河北廊坊、四川成都发生的“精神病人”伤人致死案件,痛心之余也有忧虑。
今年5月23日,河北廊坊市公安局广阳分局发布警情通报:2025年2月26日,广阳区发生一起持刀伤人刑事案件,致周某(女,24岁)死亡,接警后,广阳公安分局迅速开展侦查工作,将犯罪嫌疑人谢某某(男,33岁)抓获,依法对其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
谢某某到案后行为异常、言语混乱情况,警方依法聘请专业司法鉴定机构对犯罪嫌疑人案发时的精神状态及刑事责任能力进行鉴定。经鉴定,谢某某患精神分裂症,案发时无刑事责任能力,已被依法送至精神病医院监管治疗。
此案中,谢某某背着长刺刀行凶,作案后还进行洗澡换衣、清洗凶器等行为,被害人家属对鉴定结果存疑,已向公安机关申请重新鉴定。警情通报显示,公安机关已依照有关规定启动重新鉴定程序,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另一起备受关注的案件发生在2024 年 6 月 9 日13时许,四川成都某小区内,27岁女子小雅在家门口被35岁的同小区居民梁某某捅伤致死。
检方起诉书显示,事发当天,梁某某携带刀具在小雅家门口无故敲门滋扰,小雅发现异常后,通过母亲通知物业到场处理,当物业保安到场劝离时,小雅开门质问梁某某,随即二人发生争吵,梁某某使用事先准备的刀具对小雅捅刺十刀,致其死亡 。
起诉书提到,梁某某因精神异常,此前就经常无故窜至小区部分住户门口,进行敲门滋扰和辱骂。经鉴定,其患有精神分裂症,案发时为“部分刑事责任能力”。

小雅的母亲痛失爱女 网络图
小雅的母亲及代理律师对该鉴定结果提出质疑,认为梁某某案发前无就医经历,不应仅为“部分刑事责任能力”。此案原定于2025年5月27 日在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但庭前会议后,因双方均申请增加证人,受害人一方要求重新进行司法鉴定,法庭决定一审择日开庭。
引发关注的“精神病人”伤人案件还有多起。比如,2024年5月23日,湖北孝感孝昌县一村庄发生精神障碍患者伤人事件,致8死1伤,涉案50多岁男性卢某某初筛为三级精神障碍患者,事发后被警方控制。
精神病人是否负刑事责任?罗翔表示三类情况区别对待
“凶手有精神病就能免责吗?我们普通人的安全感何在?”网友的追问直指核心。针对此类暴力伤人案件,不少民众直言:“精神疾病不应成为免罪金牌”。

网友评论
精神病人犯罪,要不要负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八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其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注意到,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罗翔曾在“罗老师法律小课堂”中提到,很多人认为精神病人不负法律责任,这显然是对法律的一种误解。
据介绍,精神病的成因很复杂,一般都可以归结于大脑某个部位的器质性损坏或发育不足,或大脑功能严重紊乱,精神病人由于患病程度不同,并不必然缺乏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因此,精神病人是否负刑事责任,不是单纯的医学问题,还涉及社会学、法学等问题,要根据各种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网络图
罗翔表示,精神病人是否需要负刑事责任,分为三类情况——
第一类是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只有当某种精神病导致行为人完全丧失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才不负刑事责任;
第二类是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从法律规定来看,他(她)属于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第三类是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如果在行为时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就属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罗翔以武汉面馆一起案件为例说,行凶者胡某被认定为精神障碍患者,鉴定结论显示属于“轻度的精神发育迟滞”,伴有精神病性特征,被鉴定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后来,胡某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并被限制减刑,“之所以没有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可能就是考虑他是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给了他一定的从宽处理。”
如果有人犯罪后得了精神病,要负刑事责任吗?罗翔说,肯定要负,只不过从人道主义考虑,要先治病才能执行刑罚。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精神病人?大有学问且要求严格
针对多起“精神病人”伤人案件,不少民众关注的焦点问题是: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精神病人?如何确保精神病司法鉴定科学、准确和公正?

《美丽心灵》海报,电影讲述了主人公用理性战胜精神分裂症的故事
曾在郑州弘正法医精神病司法鉴定所工作过多年的原资深司法鉴定人、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郑州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于海亭告诉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根据《精神卫生法》相关规定,必须是精神病专科医院的精神科执业医师或者其他从事精神科的执业医生,才能为患者做出精神疾病方面的诊断。
于海亭介绍,医生对患者进行诊断时,应先了解患者病史、做必要的精神检查,观察其言行举止,看是否有精神病性症状,以及进行精神疾病症状学相关检查,做相应的心理检测及心理评估等,应用精神疾病分类诊断标准,进行严谨、科学、专业、多维度的分析诊断。
他举例说,病理性的幻觉、妄想、思维、逻辑性混乱等,是典型的精神分裂症样病症。如果医生不太确定,可能会进行疑似诊断,比如在诊断“精神分裂症”后面打一个“?”。
相比之下,司法领域的精神病鉴定相关流程、要求等要更为严格——
于海亭告诉记者,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在接到疑似精神障碍肇事肇祸当事人违法案件后,要提出法医精神病司法鉴定申请,需经过审批流程,委托具备合法资质的法医精神病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鉴定过程中,不仅要求司法机关的人在场全程列席,而且,要求司法鉴定人不少于3人。“司法部门对司法鉴定人的专业性也有要求,必须是专业领域副主任医师以上。”于海亭说,涉及到刑事案件时,为确保司法鉴定结果合法、准确、科学、公正,司法鉴定人在依据案情进行调查、向有关知情人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还要对被鉴定人进行面谈、精神检查,同时,还要做一些相关的辅助检查,比如脑电图、CT、核磁共振检查,以及一些心理检测等,再经过讨论环节,综合分析判断后,最后形成鉴定意见。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我国精神病司法鉴定中,主要应用两个诊断标准,即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 - 3)和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 - 10)。于海亭说,在临床诊断和司法鉴定中,他们主要依据的是前者。
业内人士坦言,因业界缺少相关规则来统一鉴定标准,也给司法鉴定人的鉴定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加上精神疾病种类繁多,精神医学诊断缺乏较客观的检查仪器设备等,如果对鉴定结果有争议,可以申请重新鉴定。
也有人担心:如果有人伪装精神病,会不会通过司法鉴定?对此,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胡纪念明确表示,伪装精神病人难以通过司法鉴定。
业内人士指出,在“精神病人”刑事案件的审理中,精神病司法鉴定结果只是法官考量的一方面,会结合具体案情、社会影响等进行综合审判。

网络图
如何从根源上减少此类悲剧的发生?早识别、早治疗、早管理很关键
如何有效破解精神病人犯罪这一社会治安顽疾?近年来,为推进精神病人管控法治化,法律界人士等纷纷建言献策。
早在2017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郑尚伦就曾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精神障碍患者信息库,实现信息同民政、公安等部门互联互通、交流共享。同时,通过设立精神障碍患者专项救助基金等举措,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医疗康复保障,确保对重性精神病人“控得住、不流窜、不肇事”。
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秦希燕也曾指出,在“家庭为主、政府为辅”的管理模式之外,要把精神病人的管理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卫生、公安等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建立以社区为依托的网络监控体系,及早发现精神病患者的发病征兆,督促监护人对其约束、治疗……
相关法律规定也日益完善。《精神卫生法》第二十八条明确,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发生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其近亲属、所在单位、当地公安机关应当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

《精神卫生法》相关规定 网络图
“精神病人犯罪,其监护人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针对精神病人伤人案件,网友如是评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监护人尽到监护职责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
如何更好地管理精神病人,尽可能减少此类悲剧发生?

网络图 图源:精心康复
“总的来说,社会更加文明、进步,我们既要保护正常人群的合法权益,也要保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于海亭表示,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减少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进一步提高全民精神卫生意识,积极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及早识别、发现精神障碍患者,同时及早对其进行合理治疗和管理,才能最大程度从根源上减少此类悲剧的发生。”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