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凝聚起铭记历史、矢志复兴的强大力量

凝聚起铭记历史、矢志复兴的强大力量

《求是》杂志编辑部

  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灾难深重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抗日战争纪念、研究和宣传,以国家立法形式确立抗战胜利纪念日、设立国家公祭日,颁发抗战胜利纪念章,丰富抗日战争题材的博物馆、纪念馆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纪念抗战的重要时间节点出席相关会议、活动,回顾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抗战历程,围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一文,是总书记2014年7月至2025年5月期间有关重要论述的节录,深刻阐明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什么能够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怎样的重大贡献以及如何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重大问题,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将隆重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将检阅部队并发表重要讲话。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和这篇重要文章,铭记伟大胜利、弘扬抗战精神,勠力同心、顽强奋斗,不断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推向前进。

  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抗日战争,是攸关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殊死决战,也是检验当时中国各党派和政治集团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抗战14年,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这是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地位作用的深刻总结,是掷地有声、不容置疑的历史结论。

  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深入敌后战场,英勇战斗,取得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重大胜利,牵制和消灭了侵华日军大量兵力,是中国抗战的中坚力量。图为战斗在敌后的八路军骑兵(1941年摄于冀中)。 新华社发

  在要不要抗战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率先吹响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号角,担当起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先锋队。1931年日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和苏区政府连续通过10多份文件,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企图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罪恶目的,号召组织人民武装抗日。在被国民党军重兵“围剿”时,中国共产党仍投入很大精力领导东北抗日斗争。1935年发表的八一宣言,响亮地提出了“抗日救国”的口号。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立即发通电提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面对日军的大举进攻和国民党军的节节后退,八路军、新四军不惧艰险、迎难而上,深入敌后打击日本侵略者,鼓舞了全民族的抗战士气。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到战略反攻阶段更是成为全面反攻、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前沿阵地和战略基地。历史事实证明,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正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和英勇行动,领导和推动着全民族抗战的兴起和发展。

  在依靠谁抗战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汇聚起全民族抗战的磅礴力量。抗日战争是一场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民族解放战争,必须进行全民族的总动员。中国共产党从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出发,率先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全力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现了近代以来不曾有过的全民族共同抗敌的崭新局面。进入相持阶段后,面对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分裂危险,中国共产党以大局为重,正确处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全力维护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充分组织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抗战。历史事实证明,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和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凝聚成反抗外来侵略的滚滚洪流,为抗战胜利提供了不竭的力量源泉。

  在怎样抗战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引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预见中国抗战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明确指出最后胜利属于中国,为正确开展抗战伟大斗争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把抗日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制定了一整套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的纲领、原则和方针。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鲜明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推出一整套充分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实行人民战争的举措。不仅创造性地运用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等多种武装斗争形式,还创造性地开展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抗日斗争,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历史事实证明,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抗战路线和战略战术,我们才能以弱敌强、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实现抗战胜利的战略目标。

  “遥望中原烽火急,狂流一柱在延安。”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累计歼灭日、伪军171.4万多人,抗击了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到抗战结束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即解放区已发展到19块,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在抗日战争血与火、生与死的严酷锻造中,中国共产党日益赢得中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自身也不断发展壮大、走向成熟,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统一和团结,成为一个拥有120多万名党员、有着广泛群众基础、能够担负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重任的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很快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领导我们这个曾经苦难深重的国家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历史深刻昭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进道路上,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推动复兴号巨轮不断破浪前行。

  深刻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法西斯侵略同盟的野心在于征服世界,日本是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的东方策源地,日本法西斯侵略者既是中国人民的敌人,也是世界人民的敌人。14年艰难漫长的抗战,不仅是为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而战,也是为整个人类的和平事业和前途命运而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具有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作用,为正确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贡献和世界意义提供了遵循。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和消灭日军最多、付出代价最大,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九一八事变后,当西方主要国家实行绥靖政策时,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七七事变后,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长达10年的时间里,中国一直是单枪匹马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孤胆英雄”。在日本战略进攻、中国战略防御期间,中日双方投入总兵力达400余万,中国直接和间接卷入战争的人口达4亿之多。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战场歼灭日军150多万人,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伤亡总数的70%以上;日本战败后,向中国投降的日军共128万余人,占当时日军海外投降总兵力的50%以上。为抵御日本侵略,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牺牲。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中国战场对日本侵略军经年累月的有力抗击和巨大消耗,加速了日本法西斯走向灭亡。

  2025年8月15日,《正义审判——新中国审判日本战犯史实特展》在沈阳开幕,并同步启动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6家博物馆、纪念馆联动巡展。特展系统完整展现了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在沈阳、太原两地,对45名日本战犯进行公开审判的历史全貌。图为开幕当日,观众在参观展览。 新华社记者 周华/摄

  中国积极推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战略合作,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德意日法西斯的危害是世界性的,反法西斯必须加强国际合作。早在1937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与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的谈话中就指出,“我们主张中、英、美、法、苏五国建立太平洋联合战线”。1942年元旦,由中美英苏4国领衔,全球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这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两天后,中国战区正式成立,统一指挥中国及在越南、泰国等国的同盟国军队。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战胜法西斯的重要基石,中国不仅首先倡导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而且为此艰辛努力、不懈奋斗,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创始国和奠基者之一。

  中国战场在战略上策应和支持了盟国作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其他战场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北进”和“南进”是日本法西斯的既定战略企图,也是轴心国联盟制定的战略协同计划。然而,中国战场的持续有力抗击,使得日本陆军主力和一部分海空力量始终被牢牢“钉”在中国战场,遏制了日本侵犯西伯利亚的“北进”计划,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也牵制和推迟了日本进攻南洋的“南进”步伐,极大地影响着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和走向。在极为艰难的相持阶段,中国政府毅然派出精锐部队组成远征军,与盟军共同对日作战。中国还为盟国提供了机场、港湾以及大量的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中国的持久抗战,不仅为苏、美、英等赢得了宝贵的战略准备时间,而且为保证同盟国实施“先欧后亚”大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顾艰难曲折的抗战历程,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曾参与战争指挥的盟国政要如英国首相丘吉尔、苏联元帅崔可夫、美国总统罗斯福等,都对中国抗战的作用和贡献有过客观公道的评价。战争后期,中国积极参与了联合国的酝酿、筹划和创建,为《联合国宪章》的制定和联合国的成立作出了重大贡献,并成为联合国的发起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世界大国的国际地位得到重新确立。这一切都是铁的事实。然而,长期以来一些势力出于意识形态偏见或政治私利等种种目的,刻意淡化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作用,试图通过歪曲历史叙事来动摇战后国际秩序的正义根基。这种行径是对历史的无知与漠视,是对世界、对人类共同未来的不负责任。今年5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报》发表署名文章,强调要坚持正确二战史观、坚决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彰显了捍卫二战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正义的鲜明立场。我们必须传承弘扬正确二战史观,以无可辩驳的历史证据阐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重大贡献,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了解和认同,决不让任何歪曲二战历史真相、抹黑中国抗战历史功绩的图谋得逞。要坚决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持续推进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坚决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深刻认识必须毫不动摇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启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浩劫,全世界在战争中的伤亡总人数超过1亿。和平来之不易,血的教训不能忘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启示,就是必须毫不动摇走和平发展道路。”今天,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谴责侵略者的残暴,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唤起各国人民对和平的向往和坚持,共同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各国人民在和平安宁中共同发展进步。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到了日本等列强的长期侵略和欺凌,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但中国人民从中学到的不是弱肉强食的强盗逻辑,而是更加坚定了维护和平的决心。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将和平发展写入宪法和执政党党章、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大国,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唯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还是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联合国第二大会费国和维和出资国,为遏制局部冲突升级、纾解人道主义灾难、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我们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坚定不移,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决不允许鸦片战争后被侵略、被奴役、被殖民的历史悲剧重演。面对未来可能发生的蓄意挑衅,面对任何可能迟滞甚至阻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重大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有决心有信心、更有办法有能力,必将以“侵略者听得懂的语言”坚决斗争,用胜利赢得和平、捍卫正义。

  和平是各国人民最大的共同期盼,也是人类最大的共同利益、共同事业,需要各方共同争取和维护。只有每个国家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珍爱和平、维护和平,和平才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强调“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今天,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仍不太平,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单边主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在某些国家,军国主义的阴魂至今未散,一些政治势力始终信奉的是弱肉强食、侵略扩张的逻辑,头脑中从无“和平”二字。二战的沉痛教训殷鉴不远,世界绝不应退回“强权即公理”的丛林法则。只有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繁荣。

  深刻认识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

  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不可战胜的精神密码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强调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抗战胜利8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日益繁荣富强的中国,一个充满生机希望的中国,一个可亲可爱的中国,已经昂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今天,我们行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断续写新的历史荣光。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肩负起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救亡图存、打败日本侵略者,是那一代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在伟大抗战精神的感召和激励下,先辈们用生命和鲜血赢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为我们今天的一切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看今朝,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当前,我们距离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10年时间,距离本世纪中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只有20多年的时间,责任非常重大,任务非常艰巨,需要付出极其艰辛的努力。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只争朝夕、勇于担当,锚定目标不放松、风雨无阻向前进。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镌刻民族记忆的《黄河大合唱》等经典旋律再度激荡人心。图为2025年8月20日在江苏连云港演出的大型红色抗战主题《黄河大合唱》音乐会现场。 视觉中国 朱华南/摄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挑战。中国的抗战是一场国力军力对比悬殊的斗争。但是,面对强大的侵略者,中国军民以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坚强意志,绝地反击、坚持到底,创造了战争胜利的壮举。如今,我们在和平的环境中谋发展、求进步,党和国家事业蒸蒸日上,但摆在我们面前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十分尖锐,需要防范化解的风险挑战依然严峻。从国际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特别是一些国家不愿意看到中国发展强大起来,用各种方式进行打压、围堵、遏制,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从国内看,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运行仍然面临不少风险,高质量发展依然面临诸多挑战。越是爬坡过坎,越是面对困难挑战,我们就越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激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迎难而上、奋发有为,努力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闯过一道又一道险关。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凝聚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意志和力量。抗战期间,面对敌强我弱、战局不利、政局动荡、物资短缺,面对“攘外必先安内”、“亡国论”、“速胜论”、“曲线救国论”等种种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抗日救国的大旗,鲜明宣示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统一了全民族抗敌御侮的意志,决不投降、抗争到底的精神成为主流。如今,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日益巩固,社会主流思想意识昂扬向上,但同时社会思想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更加多元、社会思潮纷纭激荡,一些错误认识冲击着主流舆论和主流价值,影响着人们的理想信念、奋斗意志。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进一步凝聚起全体人民的思想共识,把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汇聚起来,形成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80年前的伟大胜利向世人证明,中华民族有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新时代新征程,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我们有强大决心、坚定意志、雄厚国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风险挑战,任何国家任何势力都阻挡不住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步伐!


来源:《求是》2025/17

作者:《求是》杂志编辑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