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据中国网信消息显示,“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开展以来,针对网民反映强烈的算法推荐加热低俗信息、加剧“信息茧房”、加重观点极化等问题风险,中央网信办督促指导重点平台针对性优化信息推荐算法功能、调整信息推荐算法规则。
近日,包括抖音、小红书在内的重点平台也已经围绕正能量内容加权推荐、用户自主选择权保障、推荐内容多样性优化、提升算法透明度等核心环节,系统性优化完善多项功能。
算法不应当成为偏见的放大器,而应当成为提升效率的工具。从本次网信办的专项行动方向来看,可以说从提升算法透明度、破除“信息茧房”、完善推荐内容审核、用户赋权等多个方向上实现了算法治理的效能提升,通过多维度的制度设计与技术干预,有力打破了“算法偏见”,很大程度上免除了用户焦虑。这不仅有助于降低用户的APP顾虑,也能够促进内容平台生态的良性发展。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相比算法有可能带来的偏见和“信息茧房”,当下还存在一种对于算法技术本身的误解。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内容平台的推荐算法机制一直饱受争议。不少人认为,内容平台在推荐算法加持下,只给用户推送他们喜欢看的内容和观点;也有一些人认为算法技术是导致观点的极化、加剧隔阂的源头。
在数字时代,算法推荐技术早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短视频平台的内容推送,到社交网络的信息流排序,再到购物网站的个性化推荐,算法都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帮手。从最初来看,算法推荐的核心逻辑在于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预测其兴趣偏好,并精准推送相关内容。这种技术本意是为用户提供更高效的信息获取体验。
回过头来看,所谓的“信息茧房”对于平台方来说也并无好处。算法的偏见往往被误解为技术本身的缺陷,但事实上,它的成因复杂且多维。康奈尔大学教授乔恩·克莱因伯格在此前的公开演讲中就曾经指出,算法没有直接的动机去产生信息茧房。它只是试图尽可能忠实地再现它在数据中看到的东西。
比如抖音的实践发现,只推荐单一内容会使用户很快厌倦,导致用户体验与活跃度下降,对于平台来说也并非好事。因此,在提升内容多样化、打破“信息茧房”等方面,平台和用户的利益是一致的。
说到底,算法的本质是一面镜子,它映照出人类社会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信息茧房的解决不能仅依赖技术与政策,更需要用户的主动参与和全社会的协同努力。
而今天的我们与其将偏见的形成归咎于算法本身,不如反思我们到底应当如何更好的利用算法为人类的需求服务。从本次清朗行动的目标也可以看到,从内容的多样性到算法的透明度,从政策的规范性到伦理的前瞻性,国内在算法治理上的变革,正在推动算法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迈进。
站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革命的新起点上,我们或许也是时候打破对算法技术本身的偏见了。未来要赢得当下这场至为关键的全球人工智能竞赛,我们没必要也不可能阻挡算法的进化,相反,算法技术本身就是这场AI革命的重要方向。包括抖音、快手在内的科技公司,其实也是本轮AI革命的重要参与者。
在这种情况下,目前需要的是以更开放的心态拥抱技术,同时以更严谨和专业的态度约束其应用。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驾驭这一强大的工具,推动创新和变革,让技术能更好地服务于所有人。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