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健康科普】藏在肝脏里的 “小水泡”,你了解多少?

​“医生,体检报告说我肝脏上有囊肿,会不会癌变?”“医生,我体检查出肝囊肿,需不需要手术切除?”在常规体检中,不少人会被超声报告上的“肝囊肿”字样困扰。肝囊肿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病变之一,它们通常安静存在,却总让发现者忧心忡忡。今天,我们就来全面认识肝囊肿,解开关于它的种种疑惑。

一、什么是肝囊肿?肝脏上的“无害水泡”

肝囊肿是指肝脏内出现的囊性病变,本质上是充满澄清液体的囊状结构,外面包裹着一层薄薄的上皮组织包膜。这些“水泡”大小差异极大,小的仅几毫米,如同米粒;大的可达几十厘米,甚至占据大半个肝脏。

值得注意的是,肝囊肿与肝癌毫无关联。它不会癌变,也不会传染,多数情况下一辈子都不会给人体带来麻烦,堪称肝脏上“最温顺的居民”。

二、为什么会得肝囊肿?先天为主,后天为辅

1. 先天性因素(最主要原因)

约90%的肝囊肿由先天性胆管发育异常引起。在胚胎发育时,肝内胆管细胞未能正常退化或融合,形成了封闭的小腔隙,随着年龄增长,腔隙内液体逐渐增多,最终形成可被影像学检测到的囊肿。这种先天性囊肿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多个同时存在,有时还会伴随肾脏、胰腺等其他器官的囊肿,形成“多囊肝”“多囊肾”等综合征。

2.后天性因素(较少见)

(1)创伤:肝脏受到外力撞击后,局部组织出血、坏死,可能形成“创伤性囊肿”,这类囊肿通常没有上皮包膜,又被称为“假性囊肿”。

(2)炎症:胆管炎、肝炎等炎症痊愈后,局部组织纤维化包裹液体,可能形成囊肿。

(3)寄生虫:细粒棘球绦虫感染可能引发 “肝包虫囊肿”,这类囊肿具有传染性,需特殊治疗。

三、哪些人容易被肝囊肿“盯上”?

肝囊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有明显的“重女轻男”和“随龄增长”特点:

1.性别差异: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 2-3 倍,这可能与女性激素对胆管上皮细胞的影响有关。

2.年龄分布:青少年少见,40岁以上人群检出率升高,60岁以上人群中,每3人中就可能有1人存在肝囊肿。

3.家族倾向:多囊肝患者多有家族遗传史,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族成员中可能多人患病。

四、肝囊肿需要治疗吗? 多数“观察”即可。

肝囊肿的治疗遵循“个体化原则”,并非所有囊肿都需要干预。医生会根据囊肿的大小、位置、症状及生长速度综合判断。对于直径小于5厘米、无任何症状的肝囊肿,每年做一次超声检查即可。这些“安静的囊肿”不会影响肝功能,也不会恶变,过度治疗反而可能带来风险。

五、如何预防肝囊肿?先天难防,后天可控

由于先天性肝囊肿与遗传相关,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方法,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减少后天性囊肿风险,保护肝脏健康:

(1)避免肝脏创伤: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避免撞击右上腹,减少外伤性肝囊肿的可能。

(2)预防寄生虫感染:在牧区避免接触犬只粪便,生熟餐具分开,不吃未煮熟的肉类,防止肝包虫病。

(3)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腹部超声,早期发现囊肿并监测变化,避免因忽视而延误治疗。

(4)呵护肝脏功能:少饮酒、不滥用药物、控制体重,减少脂肪肝、肝炎等肝病风险,为肝脏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周振华 张凌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