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多地出台标准规范临期食品,标准怎样界定?商家如何规范销售?

央广网北京8月30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年来,价格优惠的“临期食品”(临近保质期食品)在线上和线下都受到一些消费者欢迎。但如果过了保质期还在销售,是违法行为,食用过期食品也可能损害身体健康。为了防范临期食品成为过期食品进入流通环节,各地市场监管部门陆续出台管理办法。“临期”的标准怎样界定?商家如何规范地销售临期食品?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近日公布《农村食品经营者临期食品管理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受到关注。北京市丰台区市场监管局食品流通安全监管科科长姬保英介绍,这份《指引》是为了防范临期食品成为过期食品,流入农村市场,在城镇地区也可以参考适用。

姬保英说:“《农村食品经营者临期食品管理工作指引》是结合我们今年开展的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工作出台的,它的主要目的其实是指导和督促农村食品经营者规范临期食品销售的行为,防范过期食品流入农村市场。其实城镇地区可以参考适用这份《指引》。”

北京市丰台区,市场监管部门检查超市的临期食品(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在城镇实体店和互联网平台,都有商家打折销售临期食品,一旦过了保质期,就可能出现食品安全风险。《安徽省临近保质期食品销售质量安全管理办法》的制定正是为了防范化解相关的食品安全风险隐患。

安徽省市场监管局食品流通安全监管处副处长戎杰介绍:“近年来,临近保质期食品在线上线下都出现了热销现象,因为这些临近保质期食品价格低,同时又不是不合格食品,受到一些消费者喜爱。但是在销售过程中也曝出多起临期食品包装不合格、货源不明、以次充好等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我们监管部门针对这种现象,为了加强临期食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对临期食品的标签信息、临期时限、质量安全责任等进行了规范界定,目的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身体权和健康权,防范化解食品安全风险隐患。”

安徽省市场监管部门将对临期食品的管理作为食品安全日常监管的一部分,指导企业把临期食品排查纳入风险管控清单。

亳州市市场监管局食品流通安全监管科科长张冠军介绍:“在我们市,中大型以上的商超,基本上都设置了临期食品的销售专区,能够做到集中陈列销售。在比较小一点的超市,就是加强效期排查,发现有临期食品及时和供货商联系调货,不能及时调货的,要贴一个提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安徽亳州一家超市的临期食品专区(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北京市丰台区市场监管局食品流通安全监管科科长姬保英介绍,食品经营中常见的问题包括食品标签不符合规定、销售过期食品和食品贮存销售不符合规定等。其中,销售过期食品是监督检查发现和投诉举报较多的问题。

姬保英说:“这个《指引》虽然是针对临期食品,但其实它的目的是避免过期食品流入市场。日常监管主要是通过‘企业自查+部门监管+社会监督’的模式,督促经营者加强临期食品管理,结合‘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等制度机制,定期清查理货,检查食品库存,发现食品临近保质期时,及时转至临期食品专区(柜),避免销售过期食品或采用遮盖、模糊等方式隐瞒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各地针对临期食品制定的管理办法或者标准、指引中,对“临期”的具体界定存在差异。比如保质期一年及以上的食品,北京、山西等地在到期前45天以内算临期,河北、安徽等地在到期前30天以内算临期。北京的《指引》表示,食品经营者可以参照这个标准,也可以自行设定食品临期时限。北京的《指引》还特别提到优化食品标识:以打折、促销、特价、捆绑、买赠等方式销售临期食品的,须在该临期食品上粘贴“临近保质期食品”或“临期食品”等标签提示。食品经营者应定期检查在售食品,发现过期食品应立即下架,及时采取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并如实记录。市场监管部门表示,临期食品本身没有超过保质期,仍然属于安全食品,但也提醒消费者,从正规渠道购买食品,并关注生产日期、保质期、贮存条件等信息,理性消费,按需购买。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副研究员孙嘉笛表示:“过期的食品,比如说像奶制品、粮油制品里面,可能会滋生微生物或者真菌毒素。首先就是查看食品包装,确保它没有破损,没有胀袋或者漏气现象。另外就是要留意一下临期食品是不是在标签要求的条件下储存,有一些要在冷冻条件下、冷藏条件下储存。还有就是要适量购买,毕竟它也是临期了,消费不完的话,它也可能会过期,要在保质期内尽快食用,如果发现异味、口感异常,就不要食用了,避免健康的损伤。”

(总台记者白杰戈 王利 贺威通 景明)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