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全国博士后论坛探索非遗与城市更新融合路径——“城市·非遗·休闲”共同绘就文化演进蓝图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侯李游美 祁航 记者 王湛

2025年5月24-25日,由成都大学、浙江大学、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联合指导、主办的“城市·非遗·休闲全国博士后论坛”在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举行。

论坛吸引了来自全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近40位专家学者及博士后,围绕技术时代人文栖居、非遗活化创新、智能科技赋能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战略提供了多维度的理论突破与实践启示。

论坛聚焦三大创新维度

理论创新,重构技术时代的人文坐标‌。浙江大学庞学铨教授提出《以休闲抵御技术统治》的前沿命题,直指算法社会中主体性消解的危机,强调通过休闲实践重建人的精神自主性。这一观点引发与会者对“数字生存与人文回归”的激烈讨论。浙江大学刘慧梅教授团队发布《休闲疗愈:幸福生活的艺术》交叉研究倡议,系统阐释“疗愈性休闲”理论框架,将传统艺术治疗与现代心理健康需求相结合,为非遗活化和城市空间设计提供新思路。

实践突破,探索非遗数字化创新范式‌。论坛设置“非遗考察”专题,重点剖析蜀绣数字化保护、成都漆艺产业化转型等典型案例。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依托省级传统工艺研究院,构建“非遗数字化+城市设计+休闲文旅”交叉学科体系。其AIGC创新实验室展示的AI纹样生成系统,实现传统图案的智能解构与重组,生产效率提升300%的同时保留手工美学特质,为非遗传承开辟“科技+人文”双轨路径。

青年力量,构建学术研究新生态‌。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浙江大学休闲学与艺术哲学研究院、成都大学传统工艺研究院联合发起的“博士后共创计划”引发关注,该计划聚焦设计学、非遗研究与休闲学交叉领域,通过跨地域、跨学科团队协作,推动学术范式转型,构建“理论研究-技术研发-社区实践”全链条创新机制,未来将规划相关产学研合作项目。

论坛现场(图源成都大学)

多学科碰撞智慧火花

论坛的上半场重点关注了非遗活化的理论图谱‌。乐山师范学院廖夏妍教授通过彝绣符号学解析,揭示传统纹样的“自然崇拜-社会记忆”双层语义系统,提出AR交互传播与元宇宙场景转化策略。浙江大学黄偲迪博士后批判性分析沉浸式艺术的商业异化现象,强调主体性坚守是保持其休闲价值的关键。刘虎文博士以阿拉善仿古地毯为例,阐释“慢休闲”如何通过手作实践实现文化疗愈,数据显示参与者的心理压力指数平均下降42%。

‌下半场则探索科技与人文的共生边界‌。中国艺术研究院王博杨博士以西安美院拴马桩空间迁移为案例,论证非遗元素介入城市空间需遵循“场景适配度-文化完整性-社区认同感”三维准则。成都大学舒帝博士通过AI皮影剧场等实践,提出技术赋能需以“文化基因为坐标”,其团队研发的动作捕捉系统使皮影表演学习周期缩短70%。郑雨婷博士展示的文化基因提取模型,已应用于56项非遗产品的创新设计,市场转化率达83%。

绘就文化发展新图景

论坛达成三大共识:在哲学层面,需建立技术统治时代的人文防御机制;在实践层面,非遗活化应构建“政策引导-市场驱动-社区赋权”的生态体系;在方法论层面,倡导“算法+人文”的城市-休闲-非遗协同创新研究新范式。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接栋正处长指出,本次研讨为破解“千城一面”困局提供了文化解决方案,城市更新需从非遗中汲取身份认同基因。

构建可持续发展体系

主办方宣布将启动三大战略行动,包括:‌学术网络拓展‌:延展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一系列东盟国际非遗研究工作站;‌产学研深度融合‌:未来三年共同孵化非遗创新实验室与博士后科研成果,重点突破AIGC内容生成、材料数字化等关键技术;‌社区赋能计划‌:在西部民族地区建设5个“非遗工坊+”综合体,实现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双轨并进。

此次论坛不仅展现了学术研究的思想锐度,更勾勒出传统文化在智能时代的演进路径。从哲学层面的栖居反思到技术驱动的文化再造,从非遗活态传承到城市美学重构,与会者在跨学科对话中共同擘画出一幅“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共生”的未来图景。随着博士后共创计划的深入推进,“非遗+”创新模式将持续释放潜能,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这场关于人类栖居革命的学术盛宴,正在开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新纪元。

论坛参会者合影(图源成都大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