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在凭祥采访,记者深深感到,边疆振兴与边民致富的关键,在于培育一批契合当地优势的特色产业。
当前产业分工深度调整,东部地区产业向东北及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口岸城市作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凭借独特区位与政策优势,正迎来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期。面对机遇,变政策“输血”为市场“造血”,是提升产业吸引力、增强边贸活力的重要路径。
边疆地区资源富集、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承接产业转移既能加速本地发展,又能助力产业升级,优化全国产业布局。近年来,国家通过设立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平台,叠加政策倾斜,为边疆产业发展注入动力。口岸城市依托跨境通道优势,通关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货物通关效率显著提高。
然而,边疆地区从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仍面临挑战。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优势遭遇更多竞争,国际贸易不确定性又加剧了产业引进难度。产业链不完善是突出短板,产品设计、关键零部件配套等仍依赖东部地区,本地协同能力不足。
用工结构矛盾同样凸显。劳动力外流以及青壮年人群就业偏好第三产业,导致制造企业面临用工荒;医疗、教育等配套差距不小,技能人才与管理人才扎根意愿不强,即便高薪也难留才。
打铁还需自身硬,口岸地区进一步提升产业吸引力,需要在提升自身“造血”能力上下功夫。“要想富,先修路”,随着边疆地区路网建设的完善,交通问题已经大为改善,但产业发展、人才引进方面的配套建设还要进一步完善。在产业链培育方面,口岸城市要利用好现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引导现有产业做大做强。同时,用好政策优势,通过招引链主企业、优势产业,逐步提升产业吸引力。既有政策优势,又有市场活力;既能“输血”,又能“造血”。如此,跨境产业才能再深一步,再上台阶。(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辛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