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百元“助听器”,正在偷走1.2亿老人的听力

文 | 长青研究社,作者 | 谭佳灿,编辑 | 陈明

“妈,您怎么又把电视开这么大声?”

周末回家时,张女士又一次被客厅震耳欲聋的电视声吓了一跳。68岁的母亲像个做错事的孩子,慌忙摸出一个小盒子:“没事,妈买了这个……”

那是一个网购的“智能助听器”,只花了129元。

一个月后,母亲开始抱怨耳朵里总有“知了叫”。医生拿着听力检测报告直摇头:“老太太的听力比半年前恶化了30%,这哪是助听器?根本就是个劣质扩音器!”

原来,这些电商平台月销过万的“助听神器”,很多都是小作坊用手机喇叭零件组装的。它们只会粗暴放大所有声音——把邻居装修声、马路鸣笛声和亲人说话声一起轰进老人脆弱的耳蜗里。

最让人心疼的是:很多老人像张女士母亲一样,因为怕被说“老糊涂了”,宁愿偷偷网购这些“隐形助听器”,也不愿让子女陪着去正规机构验配。结果省了几百块钱,赔上了后半辈子的听力!

对此行业专家警告:助听器是医疗器械,不是普通电子产品!未经专业验配的劣质助听器,就像胡乱给近视者戴别人的眼镜,只会加重听力损伤!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助听神器”是如何坑害老人的?谁在背后助推助听器行业乱局?为何正规助听器市场寸步难行?如何真正让老人“听”得安心?

“家人们看好了!这款助听器不用验配,买来就能用!”电商直播间里,主播正卖力吆喝着售价仅99元的“智能助听器”。但您知道吗?这些宣称“一键解决听力问题”的产品,很可能正在悄悄摧毁老人的听力健康!

调查发现,市面上至少有15款这样的助听器:有的打着“辅听耳机”幌子,实则连医疗器械注册号都没有。有的号称“智能降噪”,本质就是个劣质扩音器。

更夸张的是,四家不同品牌的“601”耳背式助听器,竟共用同一个注册号!价格却从98元到304元不等。

一个健康的人正常听力范围约为20Hz~20kHz,优质助听器频响范围可达50Hz~8000Hz,覆盖大部分言语频段;劣质产品频响范围常局限于200Hz~4000Hz,无法还原高频语音(如“s”“sh”等辅音)。长期佩戴此类产品,老人可能因高频听力补偿不足,导致听觉中枢对高频信号识别能力退化,加速听力衰退。

此外,优质助听器降噪率通常达60%以上(如高端机型可过滤85%环境噪音),而劣质产品降噪率不足30%。美国听力学学会(AAA)研究指出,长期在噪音环境中使用无降噪功能的助听器,会使老人为听清声音过度放大音量,导致内耳毛细胞疲劳,听力下降速度比正常情况加快2-3倍。

对此,行业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廉价产品就像把所有的声音一锅炖——不管是说话声、噪音还是鸣笛声,统统放大后灌进耳朵里!”长期使用这样的“助听器”,不仅无法改善听力,反而会加速听力损伤。

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劣质产品正在电商平台大行其道。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谁在助推这场愈演愈烈的乱局?

想象一下:同一张医疗器械注册证,竟被20多个品牌共享使用!这可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助听器市场的真实写照。某南方代工厂凭借一张二类医疗器械证,就能为数十个电商品牌贴牌生产。更荒诞的是,这些“孪生”产品售价相差数倍,质量却如出一辙的糟糕。

监管的严重滞后让乱象愈演愈烈。关键指标检测缺失,处罚力度如同隔靴搔痒—5万罚款对300万暴利,违法成本低得可笑。商家们深谙老人心理:“戴了没人知道”的广告直击痛点,“实惠”的幌子下,劣质产品正悄悄偷走父母的听力。

讽刺的是,百元助听器退货率仅5%,不是质量好,而是老人太能忍!就像温水煮青蛙,等发现听力严重受损时,为时已晚。更可怕的是,市场上充斥着“半路出家”的验配师,让本就不专业的购买过程雪上加霜。

这些劣质产品就像“声音搅拌机”,把说话声、噪音统统粗暴放大。一些不良商家用“智能降噪”等术语包装,实则是伤害听力的隐形杀手。记住:给父母买错助听器,比不买更可怕!

若不及时整治,这场监管漏洞、商家套路、专业缺失的合谋,终将由千万老人的听力健康买单。当父母说“听不清”时,我们给的究竟是希望,还是更深的伤害?

当下助听器市场正陷入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山寨产品像野草般疯长,每卖出10台助听器,就有7台是劣质的“声音放大器”。这些成本不足百元的电子垃圾,以“模拟机”冒充“数字助听器“,却披着“高科技”外衣招摇过市,让整个行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泥潭。

更可怕的是,这种乱象正在摧毁消费者的信任。很多子女给父母买了劣质助听器后失望地发现:“所有助听器都差不多嘛!”殊不知,正规厂商的研发投入正在价格战中不断萎缩。本土企业更是腹背受敌——既要追赶国际品牌的技术,又要应付山寨产品的低价冲击,整个行业正在低水平竞争中越陷越深。

与欧美国家30%的渗透率相比,我国助听器市场不足5%的渗透率显得格外刺眼。动辄数千元的正规产品让普通老人望而却步,而专业验配服务在一线城市之外几乎绝迹。更令人忧心的是,很多老人把听力下降当作“自然衰老”,殊不知这就像近视不戴眼镜,只会让问题越来越严重。

低价劣质产品盛行、公众认知存在误区、助听器渗透率不足,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让助听器市场陷入“需求很大,但就是卖不动”的怪圈。而低渗透率又反过来制约行业发展,形成又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面对这样的困局,我们不禁要问:当1.2亿中国老人正在“模糊”的世界里挣扎时,谁能为他们打开清晰的声音之窗?破局之道,或许需要一场从政策到认知的全面革新。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3.1亿,占全国人口比例超1/5,其中约1.2亿人正饱受听力损失困扰——相当于每3位老人中就有1位活在“模糊”的声音世界里。随着老龄化进程加速,“听不清”正在从个人烦恼升级为社会痛点。

令人振奋的是,新一代老年人开始摒弃“老了就该耳背”的陈旧观念,愿意为“听得清”买单。这股消费觉醒,正在催生一个千亿级的蓝海市场。嗅觉敏锐的企业早已行动起来:智能降噪、骨导技术等黑科技纷纷登场,让助听器从“笨重的医疗设备”变身“时尚的智能穿戴”。

这股消费觉醒与技术革新,正吸引着像左点这样拥有深厚技术积累(已申请超过3300项专利,持有30张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企业躬身入局。左点以蓝牙耳机形态重新定义助听器,打破了传统设备的刻板印象。其将骨导技术应用于专业助听领域,为部分听力困扰的老人提供了更舒适的选择;同时,凭借定制化芯片和新算法,在增益调节、续航能力、防啸叫和环境降噪等核心性能上实现显著跃升,力求还原更清晰自然的声音。

更重要的是,其“智能一键操作”的极简设计,充分考虑了老年用户的使用习惯,为助听设备注入了温暖的“适老灵魂”,这也助力左点一举成为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认证的“中国线上助听器销量第一”的品牌。

但要真正打开这个市场,仅有前沿产品和优质体验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完善监管体系、打破认知壁垒、提升服务体验。毕竟,让1.2亿老人重获清晰“声”活,不仅是门生意,更是一份责任。

在乱象丛生的助听器市场,严监管是良币驱逐劣币的关键。随着监管收紧,那些打擦边球的山寨产品生存空间正被压缩。正规厂商迎来逆袭良机,通过“扫码验真”等功能建立信任背书,就像给产品装上“防伪身份证”,这是赢得用户的关键一步。

但光有监管还不够,打破认知误区才是关键。很多老人还停留在“能响就行”的消费观念里,子女们也苦于缺乏专业指导。这时候,一段《听不清的世界》沉浸式视频可能比千言万语更管用——让年轻人真切感受父母听力的困境。再配上通俗易懂的科普动画和智能问卷,复杂的参数选择也能变得简单明了。

最令人期待的是技术对服务模式的颠覆。想象一下:老人足不出户,持证验配师在线提供专业验配指导,用户用手机APP就能完成专业级听力验配。AI算法会根据个人听力曲线自动优化参数,就像给耳朵定制“声音滤镜”。这种创新不仅解决了行动不便的痛点,更消除了老人“怕被说老”的心理负担。从线下到线上,从标准化到个性化,助听器行业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服务革命。

这三板斧下去——严监管建立信任、新传播破除误区、高科技重塑体验,助听器市场的春天方能真正到来。当技术遇上温度,商业遇上责任,我们终将还给父母一个清晰的有声世界。

当前老年助听器市场的乱象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在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本土品牌若能抓住行业洗牌的关键窗口期,通过“合规化+教育市场+技术创新”三管齐下实现破局:一方面借力政策东风完成“械字号”认证,与电商平台共建质量防线;另一方面用“爸妈听得清,全家更温馨”的走心营销重塑消费认知;更重要的是以智能验配APP等数字化工具突破服务瓶颈,让定制化服务触手可及。

在这个渗透率不足5%的蓝海市场,谁先攻克这三大关卡,谁就能让中国老人“听”见更美好的晚年,更能助力中国智造在助听领域奏响“最强音”。

未来已来,让我们共同期待国产助听器重新定义“听得见”的幸福!

参考资料:

1.人民网,《我国人口发展呈现新特点与新趋势》,2021年

2.丁倩倩、王亚茹、张莹等,《老年性听力损失患者助听器配戴态度、效果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2025年

3.李易真、常锐博,中国医药报,《规范助听器市场,让听障人群重归正常生活》,2025年

4.东方网,《国内企业进军助听器市场,智能化浪潮为行业注入新活力》,2024年

5.新京报,《“无需验配”的网售低价助听器,反而可能致聋?老年人助听器线上销售乱象调查》,2024年

6.央视新闻,《“越戴听力越差”!这种助听器严重可致聋…》,2025年

7.丁香医生,《一种老年人中特别常见的现象!关于它的危害千万别低估》,2025年

8.每日经济新闻《听健丨12年过去了,为什么老年人仍然很难爱上助听器?》,2025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