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小米汽车的热度神话刚上演没几天,就迎来了剧情大反转。
7月3日港股开盘,小米股价哗哗跌,盘中跌幅超5%,一下子蒸发了近400亿港元。

不少人猜测,这跟雷军前一晚那场不怎么成功的直播脱不了干系——毕竟,3分钟大定20万辆、18小时锁单24万辆的YU7,从爆红那天起,质疑声就没断过。
说起来雷军那场直播,本想好好回应下争议,结果越说越让车主们着急。有人质疑YU7大定数据有水,雷军解释说“7天可退”是行业惯例,统计口径跟别家一样。
提到转单问题,他说SU7系列转过来的订单不到15%。可轮到大家最关心的交付问题,雷总那句“急着用车可以看看小鹏G7、理想i8,Model Y也不错”,直接被解读成“劝退”。

车主们吐槽:“我们等的是解决方案,不是让你推荐竞品啊!” 更让人坐不住的是交付周期。现在YU7标准版要等58到61周,Pro和Max版得排到2026年春天——买辆车要等一年多,换谁能淡定?

有车主并不买账。“对雷军而言,这是一次成功营销,但谁来为我们这些车主买单?”
不过,对于车主们的诉求,很多网友包括已经预定了YU7的车主并不认可,大家纷纷表示“能怪谁呢,又没人逼你买”、“人家小米也没有拉着你锁单啊,你自己非要去抢,又不想等,还想退定金”;还有人表示“你们都退吧,这样我就能早点提车了”。



另一边,友商们也没闲着,蔚来、极氪、阿维塔这些品牌,专门盯着锁单的YU7用户递橄榄枝:转单不仅退定金,还送积分、保养、充电桩。有蔚来销售甚至直接给用户打电话:“来买我们的车,小米那5000定金我们报!”
面对这场“围猎”,雷军嘴上说“同行大可不必”,身体却很诚实地服了软。小米很快官宣,7月6日开放限时改配窗口,用户能换版本、颜色,但代价是重新排队。
这招看似给了选择,其实是把难题丢回给用户:要么继续等,要么推倒重来。说到底,大家焦虑的不是选配置,而是小米到底能不能按时交车。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小米汽车一期工厂设计年产能15万辆,通过双班制生产,月产能达2.8万-3万台,但实际交付周期长达50周以上(标准版YU7)。
二期工厂预计2025年7月投产,设计年产能15万辆,投产后将缓解交付压力。YU7车型开售18小时锁单量超24万台,按一期工厂月产3万台计算,消化订单需8个月以上。
事实上,在汽车行业中,交付周期漫长的现象时有发生。
从半年到一年,甚至个别车,车主的等待时间竟长达3年……这些车型或因高端品牌定位、独特性能吸引了大量消费者,成为市场爆款。
根据公开信息,目前,预订兰博基尼顶级车型Revuelto的顾客,需耐心等待两年多,即到2027年才能提车,也就是2027年。
同为豪车阵营的保时捷Panamera,作为资深的豪华跑车代表,从订车到提车向来保持着半年左右的周期。
那么有没有一款和小米YU7价位接近,也深受消费者喜爱,愿意等待半年以上呢?有,之前的特斯拉model Y。
2018年,已经量产的Model 3因产能问题面临无法达成产能目标的严峻挑战,特斯拉因此被资本市场看空,几乎走在了破产边缘。为兑现产能目标,马斯克睡在工厂,亲自视察各装配线的工位,紧抓产能。其中,2019年1月正式动工,当年便实现投产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帮特斯拉解决了产能问题。

国产造车新势力中,小鹏G9上市初期交付延迟,靠代工合作和零件预采购提速;问界新M7、新M9爆单后,依托华为渠道和赛力斯工厂双班倒、加大招聘力度,让产能快速提升,帮助问界实现稳定月销破万的同时,也极大缓解了产能不足的问题。
小米的解题思路类似。雷军亲赴工厂“督战”,加速推进二期工厂投产。小米汽车也通过供应链整合,加大工人招聘力度,两班倒、日工作11小时加速生产等方式将产能拉满,全力保障交付。
不仅如此,为进一步提升产能,小米汽车三期工厂或已在规划中。此外,小米汽车的上海、武汉生产基地也在规划中。
随着二期工厂的投产和自动化产线优化,乐观预测2025年底YU7交付周期有望显著缩短。未来,若三期工厂顺利落地,小米或能真正解决“爆单但交不出车”的产能难题。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尽管这些“迟迟未交付”的车型分属不同品牌、定价区间差异显著,甚至动力模式也不尽相同,但它们存在一个最根本的共通点——均为细分市场的爆款车型。
这些车型要么凭借高端的品牌形象,要么依靠突出的性价比等优势,在同级别车型中形成差异化竞争力,最终成为“一价难求”的热门选择。
我们都清楚,很多人订YU7,是有一定冲动属性的。或是足够的情绪价值,或是被外观和科技感吸引,可现在等车要一年,改配要重排,友商还在旁边抛橄榄枝,谁心里不打鼓?就像有用户说的:“当初抢单时有多激动,现在等车就有多焦虑。”
对于消费者而言,等上一年真的值得吗?一年之后,心心念念的车还能满足下订时的需求吗?
雷军这场直播,本想稳住局面,结果反倒暴露了小米汽车的短板:热度能靠发布会炒起来,产能却没法靠直播吹出来。友商的“截胡”只是外因,真正的问题是小米还没做好承接爆款的准备。从手机跨界到汽车,看似都是制造业,可复杂度差着十万八千里。
现在的小米汽车,就像个考了次高分却没准备好下次考试的学生。YU7的爆红是惊喜,也是压力测试。接下来能不能把产能提上去,能不能让用户心甘情愿等下去,能不能扛住友商的轮番进攻,才是真正的大考。毕竟,大家买的是车,不是永远等不到的期货;信的是小米能兑现承诺,不是雷总在直播间讲的段子。
说到底,造车不是玩饥饿营销,用户的耐心也不是无限的。当“爆单”变成“爆雷”,再厉害的直播也救不了场。小米汽车能不能跨过这道坎,或许不只是雷军一个人的事儿——它考验着所有跨界造车者:当热度褪去,你手里的真功夫够不够硬?这场成长痛,恐怕还得疼一阵子。
来源:大众·半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