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肝硬化患者反复水肿,输注白蛋白真的有用吗?

Transparency

72岁的刘阿姨坐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外科诊室里,双手不自觉地摩挲着浮肿的面部。“杨教授,这次连眼睛和脸都肿了,晚上总跑厕所,尿量多,但水肿就是不消……”她叹了口气,还不停咳嗽起来,声音里透着疲惫。

刘阿姨患有乙肝、肝硬化多年,长期接受抗病毒治疗,但近半年病情反复,腹水、脚肿逐渐加重。杨教授仔细查看检查报告后,眉头微蹙:“脸肿得很厉害,眼睑也肿了,估计白蛋白只有20g/L(正常值35-50g/L),这是肝脏‘罢工’导致的白蛋白不足,血管里的水分漏到身体组织里了。”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外科杨剑教授

白蛋白:肝硬化患者的“生命锁水剂”

“人血白蛋白就像血管里的‘吸水海绵’,肝硬化患者肝脏合成白蛋白的能力下降,海绵吸不住水,水分就渗到腹腔、四肢甚至面部。”杨教授用通俗的比喻解释道。对于刘阿姨这类晚期肝硬化患者,短期输注白蛋白能快速提升血浆渗透压,把水重新“锁”回血管,配合利尿剂排出多余水分。

另外,白蛋白还具有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和物质运输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基于这些特性,人血白蛋白已被广泛应用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治疗。目前,诊疗指南推荐人血白蛋白短期用于肝硬化患者大量放腹水、肝肾综合征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治疗。

不过,白蛋白的治疗并非一劳永逸。“白蛋白半衰期只有20天左右,如果肝硬化持续恶化,可能需要反复输注。”杨教授强调,“它是处方药,必须在医院医生的监测下使用——毕竟是人血液制品,存在过敏风险。”

沉默的杀手:超八成乙肝患者不知自己感染

据统计,全国目前有7500万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其中近70%尚未被明确诊断。像广东就有600多万乙肝阳性人群,很多人直到肝硬化才第一次就诊。

杨剑教授表示,“乙肝病毒会悄无声息地破坏肝脏,如果不抗病毒治疗,最终可能走向肝癌。”

刘阿姨的病例很典型。她年轻时体检发现乙肝,但未规范治疗,直到五年前因腹胀就医,才确诊肝硬化。现在则要经常面临腹水、水肿的状况。

“如果体检发现乙肝阳性,即使身体并无不适,也应及早重视及诊治,以延缓、减少肝硬化、肝癌的发生。”杨教授提醒,“肝硬化患者必须减盐控盐,建议每日盐摄入量4-6克,并根据病情调整,同时应限制水摄入。输白蛋白能缓解症状,但根本还在控制肝硬化进程,对于慢性肝病患者,仅进行对症治疗是不够的,应在治疗乙肝疾病时,联合运用抗病毒药物和抗纤维化药物治疗。”

文、图、视频| 记者 张华 通讯员 马彦 韩羽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