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2025中国宏观经济年中论坛在沪举办

7月5日,2025中国宏观经济年中论坛在上海财经大学举行,论坛聚焦“寻求高质量发展下的供需再平衡”主题,发布《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报告认为,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在内外多重挑战中实现稳定增长,体现了我国经济的韧性,但供需失衡矛盾突出。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化斌详解报告。供给侧方面,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成为新动能,传统行业如煤炭等面临产能过剩压力;需求复苏乏力,居民储蓄率攀升,家庭债务收入比处于高位,家庭部门面临房贷与消费贷双重压力,抑制消费潜力,传统制造业利润下滑,投资动能受限,房地产深度调整导致土地出让收入下滑,地方政府财政承压。劳动力市场总体平稳但结构分化,青年失业率偏高,人工智能替代效应加剧收入差距。报告建议,政策层面需平衡短期稳需求与长期改革:定向宽松缓解债务压力,支持高端制造,完善社会保障以降低预防性储蓄,深化产业转型培育新引擎,防范“低增长-高债务-弱需求”长期停滞风险;通过打破市场分割,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形成差异化良性竞争环境,避免内卷造成资源浪费和低效配置,积极引导市场预期,增强市场信心,释放消费潜力和激发投资活力。

基于当前面临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平安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指出,需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时间轴展开战略部署,以自身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其中,稳步提升国内需求既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之策。他表示,稳市场、稳预期,扩投资是关键。激发公共投资和民间投资的重点在于要积极推动政府的发展理念和职能变革。继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也是促进需求侧改革、协同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应有之义。

针对下半年趋势,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认为,外部环境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复杂交织,可能影响全球资本流动、汇率变化和外贸格局,从不同侧面给中国经济带来结构性机遇和挑战。面向未来,中国只要坚持“以我为主”、强化战略定力,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韧性、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充足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空间及不断迸发的创新动能,叠加多元出口市场,有针对性和有力度地施策,就有望在外部复杂环境中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野村证券董事总经理、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认为,中国宏观经济在内外多重挑战中前行,政策需要再度发力,关键领域的改革需要推进。他重点分析了1999年以来出口和商品房销售情况,建议政策层面需要多管齐下应对当前挑战,需借压力出清房地产积累的债务等历史问题,推进保交楼、企业破产出清等事项,重建市场秩序和信任;在消费方面,要推进社保改革,提高城乡居民老人养老金,逐步让3亿农民工纳入企业社保体系;要通过供给侧改革创造需求;此外,未来两三年内的财政改革也至关重要,以此缓解地方财政承压态势。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校长在报告中建议宏观经济治理要在当前五个统筹基础上,增加“统筹宏观调控与微观治理”的新维度,将治理“内卷化”竞争作为政策重点,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微观基础。他认为,当前宏观经济的首要关切点是持续低迷的价格水平。过去十余年间,中国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了近90%,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成本大幅下降,蕴含着新生产模式。但另一方面,许多行业在技术升级的同时,财务指标却在恶化,企业利润率甚至降至历史低点,这些应归结为“内卷性定价模式”导致的恶性竞争。当前工业行业普遍存在“成本下降,但利润下降得更快”的现象。针对这一困境,破解低价与“内卷”现象,必须全面启动微观治理。他认为,政策思路应从过去主要依靠行业自律的模式,转变为“政府主导、行业协同、企业落实”的新模式,将竞争政策提升到舞台中央。面对中国产业政策长期优先于竞争政策导致的微观层面失序,强调要重新定位产业政策并强化竞争,形成宏观调控与微观治理协同发力的新格局。

刘元春指出,当前世界正处于深刻变革阶段,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对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冲击已成现实,基于 “三驾马车” 和凯恩斯主义的传统宏观研究模式,依靠历史规律预测未来的逻辑体系,难以有效指导当下经济发展。他强调,研究中国经济需突破传统范式限制:一方面,要深入剖析政府、企业和居民三大行为主体的资产负债表,厘清其微观基础与行为新逻辑;另一方面,必须高度关注基础研发、产业升级和科创金融这“新三驾马车”,深度研判当前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进程,并对未来趋势进行前瞻性分析。宏观分析正逐步形成全新研究格局,在这一进程中,上海拥有独特优势,特别是在产业升级、基础研究、现代商业场景构建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领域特色显著。据了解上海财经大学将着力打造新兴平台,鼓励专家学者突破传统模式和体系的局限,立足中国实际,洞察世界经济特征,在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宏观政策研究,以及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实质性建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