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列列中欧班列,在阿拉山口站站场内蓄势待发。(通讯员郑鑫摄)

第一代硬板式火车票。(受访者供图)

第一代硬板式火车票。(受访者供图)
新疆网讯(记者王媛媛)7月中旬,全国各大火车站迎来暑运客流高峰,单日客发量纪录频频刷新。
客运列车趟趟满员、高铁动车飞速奔驰、旅游列车密集进疆、货运列车往来穿梭、中欧班列东联西出……在广袤的新疆大地,繁忙的铁路线、纵横交织的铁路网,撑起流动的新疆,见证着天山南北满满的活力。
铁路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如今已是大众化的交通基建。
目前,新疆运营铁路里程9557公里,较2020年增加1405公里,构建形成“一轴、三出疆、两环、双口岸”的路网格局,覆盖疆内80%以上县级行政区域。
从兰新铁路的第一声汽笛,到环沙漠铁路的钢铁长龙;从蒸汽机车的煤烟滚滚,到高铁动车的风驰电掣;从“千里一线牵”到进出疆三通道;从全国铁路网末梢到向西开放的前沿枢纽……自治区成立70年来,新疆铁路的发展史诗,不仅是一部交通建设史,更是一部新疆高质量发展的奋斗史。
数个第一的突破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位于祖国西部边陲的新疆,无一寸运营铁路。
1952年10月1日,兰新铁路在兰州破土动工,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修建的最长一条铁路干线。1958年12月,兰新铁路铺轨至新疆境内,结束了新疆没有铁路的历史。
1962年12月9日,全长1903公里的兰新铁路铺轨至乌鲁木齐,把乌鲁木齐和通往全国各地的铁路线紧密地连接起来。
1963年1月15日,乌鲁木齐火车站(现乌鲁木齐南站)开通运营。
兰新铁路的正式通车,让乌鲁木齐与国内其他城市实现了“千里一线牵”,打通了经济发展的钢铁命脉,新疆经济社会迎来了加快发展的新篇章。
1985年5月,全长476公里、自乌西站引出至中哈边境口岸阿拉山口站的兰新铁路西延线动工修建,1990年9月全线通车,贯通了东起中国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新亚欧大陆桥。
2014年11月16日,全长710公里的兰新高铁新疆段开通运营,标志着新疆进入高铁时代。2014年12月26日,全长1776公里的兰新高铁全线开通运营,成为首条联通甘肃、青海、新疆三地的高速铁路,也是世界上一次性建设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2016年7月1日,乌鲁木齐站正式开通试运营。
兰新高铁从新疆段开通,到全线贯通,再到融入高速铁路主网,开行的动车从乌鲁木齐到哈密、西宁、兰州,再到西部交通枢纽节点城市西安,乌鲁木齐的高铁“朋友圈”不断延伸,为各族群众带来更多出行便利和选择,也推动了人流、物流的加速流动。
在基础的铁路网络架构之上,铁路逐渐延伸进新疆天山南北的每个角落。精伊霍铁路、乌准铁路、奎北铁路、克塔铁路、阿富准铁路、喀和铁路、临哈铁路、格库铁路等一系列铁路线相继开通运营。
2022年6月16日,全长825公里的和田至若羌铁路通车,补齐了环塔克拉玛干沙漠铁路最后一段“弧线”,与已建成的南疆铁路、喀和铁路及格库铁路形成长达2712公里的世界首条环沙漠铁路线。
以“疆内环起来、进出疆快起来、南北疆畅起来、进出境联起来”为目标,如今,新疆铁路网已形成“一轴、三出疆、两环、两对外”的格局,东联西出的铁路网日益完善。
驾驶舱里的时代脉动
在天山脚下的广袤大地上,钢轨如银色丝带穿越戈壁与沙漠,镌刻着新疆铁路的奋进年轮。
火车司机在机车驾驶室见证着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到动车组列车的“速度革命”。
1962年12月9日,兰新铁路抵达乌鲁木齐南站,并在12月12日铺轨至乌鲁木齐西站。
1963年1月15日,乌鲁木齐至兰州的旅客列车迎着博格达雪峰徐徐升起的朝阳,缓缓地开出乌鲁木齐火车站。
已退休的彭俊,将15年内燃机车驾驶生涯视作职业生涯中最珍贵的记忆。“1985年1月第一次登上机车时,我手心全是汗。”他笑着回忆,那年恰逢新疆铁路从蒸汽机车向内燃机车转型,“虽然没开过蒸汽机车,但见过老师傅们‘与火共舞’的日子——炉膛里的煤火映红半边天,司机要一锹锹把煤投进去,夏天驾驶室温度像个火炉子。”
“第一次开内燃机车,驾驶室环境好了很多。”彭俊说,不过内燃机车靠柴油发动机驱动,开起来噪声很大,驾驶室里的司机和副司机彼此讲话基本靠“吼”。
彭俊记得,那时候内燃机车货车驾驶速度为每小时80公里,自己每天的路线是从哈密到柳园。
20世纪90年代,机车进入了密集更新换代期,新疆铁路也引进了多个型号的国产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的时速达到120公里—160公里。
2014年11月16日,随着一声响亮鸣笛,满载乘客的D8802次和谐号动车组列车缓缓驶出乌鲁木齐南站,这标志着兰新高铁新疆段正式通车运营,新疆由此正式迈入高铁时代。驾驶室内环境也越来越好,宽敞又明亮,时速也达到200公里。
依托兰新高铁、北疆铁路以及南疆铁路,新疆铁路形成快速交通圈,如同一张精密编织的大网,不断拉近乌鲁木齐与各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实现高效联通。
激活西北经济的“黄金动脉”
兰新高铁绵延1776公里,作为世界上一次性建设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不仅在新疆、青海、甘肃三省区间构筑了一条“景观走廊”,更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黄金动脉”。
乌鲁木齐客运段动车队工作人员牛菁菁回忆,2014年兰新高铁新疆段开通时,作为首批列车员,她深切感受到这条线路对生活的改变:“11个多小时就能跨越大西北,高铁让沿线群众出行体验大幅提升,更带动了人员往来和物资流动。”
2014年11月16日,兰新高铁乌鲁木齐南至哈密段开通运营,运行时速200公里。2014年12月26日,兰新高铁全线开通运营,开行乌鲁木齐南至兰州西、西宁动车组列车,运行时速200公里,旅时分别为11小时54分和10小时37分。
“早吃牛肉面,晚吃大盘鸡。”——乌鲁木齐市民张天成的玩笑话,道出了时空压缩带来的经济交往便利。“一日双城,甚至还能多城,周末坐动车转转,打卡了很多美食,看了很多美景。”张天成说。
兰新高铁开通后,新疆铁路实施客货分流分线运输策略,持续推进普速旅客列车由兰新高铁运行,有力释放兰新铁路运输能力,构建起兰新铁路和兰新高铁运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运输格局,西部能源大通道作用更加凸显。2024年,货运发送量完成2.37亿吨、同比增长10.7%。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新疆作为中国连接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最为便捷的陆路通道,阿拉山口、霍尔果斯两个铁路口岸站逐步成为畅通中欧班列进出境的便捷通道。
当列车穿梭于天山南北,它既承载着各族群众的出行梦想,更托举着新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重任。在“速度革命”与“服务升级”的双重驱动下,新疆铁路正从地理连接的“硬通道”进化为价值创造的“软平台”。
□讲述
从“纸间”到“指尖” 火车票的时代记忆
一张火车票,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从需要售票员手工添加票面信息的“硬板票”,到机打“软纸票”,再到刷票进站的“磁卡票”,直至如今的电子客票,一张小小的票根,串联起千万旅客的出行故事,也见证着时代的飞速发展。
70岁的朱坤是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的退休职工,他的收藏本里藏着一部“火车票进化史”。“早期的火车票是硬板票,用专用纸张制作,分放在票箱格子里,售票员卖票就像‘抓中药’,这种车票使用的时间最长,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都在使用。”他指着泛黄的车票说,硬板票上仅标注有效期和车次,但座位号是在硬壳套后面贴纸条来确定的,乘客需凭此对号入座。
“铁路运行初期只有乌鲁木齐至兰州、乌鲁木齐至西安的火车。”朱坤说,1965年开行乌鲁木齐至上海列车时,因南京长江大桥未通车,火车需经轮渡跨江。1969年,新疆始发了第一趟进京列车,此后成都等线路陆续开通,火车班次如毛细血管般延伸至全国各省(区、市)。
1996年以后,软纸式火车票开始试点并逐步推广,最终取代了硬板票。朱坤说:“刚开始淡粉色的‘软纸票’上面印制的是条形码,售票窗口可以现场打印车票了,出票速度快多了,后面条形码又升级为二维码。”
2007年,蓝色磁介质票开始试点使用,并陆续推广。自动闸机“嘀”声轻响,乘客无需排队人工检票。之后铁路12306网站和移动客户端的开通,再次提升了购票的便捷度,网上购票成为新风尚。
2020年,铁路系统全面推行电子客票。在电子客票时代,身份证和手机成了“移动火车票”。无纸化车票的出现,让旅客出行更为便利,无需提前到售票点或车站取票,节省了排队等待的时间。
从“彻夜排队”到“动动手指”,从拥挤的绿皮车到宽敞的“复兴号”,从普铁的长途颠簸到高铁的风驰电掣,新疆铁路正以钢轨为笔、大地为卷,铺就着联通内外的发展之路,承载着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 (记者王媛媛)
□多说一句
钢轨为脉涌动发展新动能
路通,则一通百通。路畅,则一畅百畅。钢轨铺就经济动脉。9557公里的铁轨,如同钢铁血管贯穿天山南北。2024年9061万吨的疆煤外运量、2.37亿吨的货运发送量,见证了铁路对资源开发的支撑作用;中欧班列1.6万列的通行量,为共建“一带一路”注入强劲动能。
速度改写民生图景。兰新高铁十年运送旅客超1.6亿人次,“朝发夕至”的交通圈,让“早吃牛肉面、晚品大盘鸡”从梦想照进现实。从硬板票到电子客票的变迁,从彻夜排队到指尖购票的跨越,细节处彰显着“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
路网织密开放纽带。和若铁路让南疆货物出疆少走1千公里,格库铁路成为第三条进出疆铁路大通道……铁路网的延伸,不仅联通了城市与乡村,更让新疆与世界紧密相拥。
从“路不通”到“网相连”,新疆铁路的变迁启示我们: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的基石,互联互通是繁荣的密码。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钢轨延伸之处,必将是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幸福的民生画卷。(记者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