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红旗渠:跨越一甲子的“重逢”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映 侯皓

春深时节,郑州一处安静的小院里,91岁的魏德忠老人用布满沟壑的手掌抚过一张张照片,讲述着60多年前那些动人心魄的往事。

1960年春节刚过,河南日报年轻的摄影记者魏德忠到林县(今林州市)采访。当他背着相机攀上太行山崖时,看见一排20岁出头的后生只系着一根草绳在绝壁上打炮眼。

“这不就是愚公移山吗,这不就是大禹治水吗?我一下子呆住了。”红旗渠修了十度春秋,魏德忠也拍了十度风雨,用镜头表达对红旗渠建设者的敬意。

3月25日,年轻记者在采访河南日报原摄影记者魏德忠。魏德忠1960至1969年间赴林县拍摄80余次,记录红旗渠建设历程,作品《凌空除险》《铁姑娘》等成为红旗渠精神的视觉符号。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竞 摄

此刻,200多公里外的林州红旗渠纪念馆,全息投影将魏德忠拍摄的《凌空除险》投射成3米高的立体影像,观众仰头看着凿渠人在绝壁上荡秋千般的身影,发出阵阵惊呼。纪念馆展墙上,魏德忠等记录者们的400余帧老照片如时空隧道,将观众瞬间带回那个“一锤一钎一双手”的年代。这些照片镌刻着太行山崖的凿痕,更定格了一个民族战天斗地的精神图谱。

今年是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山河为证,初心如磐,红旗渠精神正以全新的姿态跨越时空,完成一场震撼人心的“重逢”。

“红旗渠是一锹锹挖出来的,咱们的变化也是一天天干出来的。”

魏德忠曾说过,红旗渠是在一个不可能的时间、不可能的地方修建的不可思议的工程。

把“不可能”化为“可能”的,是人的精神。

红旗渠特等模范任羊成生前珍藏着魏德忠为他拍的几张照片。其中一张照片拍摄自鹰嘴崖,照片中的任羊成穿着一件旧棉袄,腰间绑着绳子,头戴一顶柳编安全帽,口中缺了三颗门牙。

据他本人回忆,“有一次一块滚石砸住了我,我当场就昏过去了,醒来后嘴里还流血,一下砸掉三颗门牙。我都死了几回的人了,我这条命是捡的。”

熟悉任羊成的人都知道,他时不时会说那句话,“人嘛,是要有点精神的。”

林州人的坚守,在于将精神传统化为行动自觉。

太行山麓,林州市黄华镇庙荒村曾经村如其名,“庙荒庙荒,连庙都荒”。房屋破败不堪,种地全靠天收,当地百姓穷得抬不起头。

郁林英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下了大决心,“要让庙荒人仰着脸出门”。说干就干,庙荒村启动整村改造。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大家修缮道路、整治村容村貌。

村里的发展大有起色,还没顾上喘口气的郁林英却被诊断出了癌症,一时间,全村人鼓起的劲头像泄了气的皮球。

“红旗渠是一锹锹挖出来的,咱们的变化也是一天天干出来的。”身处低谷的郁林英在村里转了一圈又一圈,就是不甘心,“留个半拉子,死都不合眼,得把这事完篇。”

从贫瘠的小山村到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庙荒村村民心里终于不慌了。一方面是因为自家的腰包鼓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的郁书记奇迹般挺了过来,主心骨始终没倒。

林州人的开拓,在于将精神血脉编织进绿水青山。

石板岩镇位于太行大峡谷最深处。山居不易,曾经,山民的生活必需品都是靠供销社的几名党员用一根扁担从外面挑进来的。

一根扁担、两个箩筐,架起一座党群联系的桥梁,挑出了响彻全国的“扁担精神”。如今,林州广大党员干部接过这根扁担,担起的是乡村振兴的使命。党员干部心连心,甩开膀子一起干,正如修渠时劳动号子唱的那样,“干部能够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

春晓微曦,云雾缭绕,绯红岩石堆叠的石板岩镇里,四处是写生者的身影。“这里已经被上百万名写生者笔墨认证,成为‘中国画谷’!”石板岩镇人很自豪。

红旗渠青年洞。河南日报资料图片

石板岩镇目前建设有141家写生基地,日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写生经济。村里人把文旅产业做得风生水起,滋养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石板岩镇成为顶流,吃旅游饭的村民胃口也变得越来越大。“90后”赵林椿是石板岩镇南湾村人,自家老院子在他的精心打造下,变成别具风情的“一山一舍”民宿。

“客房每到旺季供不应求,还有海外游客慕名而来。”赵林椿笑着透露,今年他又盘下了附近一户村民的院子,客房规模扩大了一倍。

林州人的智慧,在于将“精神图腾”变成“流量密码”。

从观众席望去,重峦叠嶂的太行山仿佛张开的臂膀,修渠人的身影被投射到岩壁上,一渠碧水在红日映照下喷薄而出……精巧逼真的置景、璀璨变幻的灯光和直击人心的剧情引爆全场。

“演出利用平行空间手法,将红旗渠建设与精卫填海的神话交融演绎。”在大型实景演出《太行·红日》现场,其负责人介绍,“我们要用一场惊艳演出,让太行山石讲好红旗渠故事。”

紧紧围绕红色精神做文章,林州推进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红旗渠精神以研学、红色教育培训、文创等多元形态,融入新时代肌理,有了更加鲜活的“打开方式”。

2024年,林州再获“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称号,全年共接待游客1965万人次,综合收入117亿元。

红旗渠“红”得燃情绚烂。

“我们林州人修了两条渠,一条修在山上,一条在我们心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

今天,我们对创新突围的渴望,就像当年林县人民对水的渴求一样。

当年,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决定开凿红旗渠时,有人毫不客气地质问:“你林县有多大的荷叶,敢包这么大个粽子!”

2017年,国家863红旗渠科技产业园总经理张栋豪走马上任时,也曾面临相似的质疑:“林州的创新资源不比一线大城市,哪见过县级市里建科技产业园?”

顶着台风远赴沿海招商,为中小微企业定制一揽子帮扶计划,全天候为企业提供“管家”服务……如同红旗渠建设者一锤一钎的敲击,换来的是实打实的发展。目前,园区注册企业5000多家,产值较建园之初增长了52倍。

林州人有一种特别的思维习惯:干什么事儿,都会和修红旗渠比对一下,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红旗渠都修成了,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红旗渠精神已融入林州人的血脉和灵魂,成为一种个性、一种文化、一种民风。

“起步,与世界同步。”河南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这条励志语与红旗渠的气质很搭。目标是打造电子级玻璃纤维领域世界级企业,光远新材如同车间里的高速喷气织机,动能澎湃。可眼看上市在即,却遭遇行业发展低谷期,企业出现亏损,上市中止。

困境之下,公司的创新投入没有停。“那时烧钱啊,有点烧得快顶不住了。”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志伟咬牙坚持,不认命、不服输的林州人再次觉醒“战斗”基因。

2024年人工智能产业乘风而上,光远新材研发的低介电产品迎来热销,一举扭亏为盈。企业生产的超细电子纱、超薄电子布市场占有率均位居行业第一。

在林州,群众基础最深的产业是建筑业。红旗渠修成之后,吃苦耐劳的林州人拎起锤子出了太行山,要用双手创造更好的生活。

在林州方言中,他们从不说自己是去“打工”,而是说“做活”。他们用一双结实的手,在天南地北把一砖一瓦建成大厦高楼,“林州建工”的名号叫响全国。

当前,受到相关行业下行压力,建筑行业面临严峻挑战。作为“红旗渠传人”,林州建筑业仍然拿出了令人欣喜的“作品”:2024年完成建筑安装工程产值1800亿元,建筑项目遍布全国30个省(区、市)的380多座城市,建筑劳务进入中亚、非洲等地市场。

指标长红背后,是林州建筑人对行业发展的长远考量。去年5月,创新种子在太行山下破土而出,林州市建筑产业创新研究院揭牌。

当被问及是否担心企业未来发展时,河南利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石建华摇了摇头。片刻后,他发自内心地说:“你知道吗?我们林州人修了两条渠,一条修在山上,一条在我们心里。”

“我们这一代把渠修好了,你们这一代要看好渠、护好渠、用好水。”

太行山里跃动的“人工天河”,正将生命之水送往一块块田垄。春灌“哗啦啦”的水声惊起水鸟,粼粼波光倒映着护渠人的身影。

前一段时间是春灌高峰期,红旗渠灌区服务中心合涧管理所所长张学义24小时在岗,吃住都在渠管所。

张学义管辖的渠线有49公里长,每周都要徒步巡看一遍渠:检修阀门、清理杂物、用水调度、应急处置……如此循环往复,张学义一干17年,他在红旗渠岸边走过的路程足以绕地球赤道一圈。

掬一捧渠水入喉,甘甜直抵心间。但曾经十年九旱的林县,每一滴水都承载着人们对生存的渴望。“誓把山河重安排”的十万大军扛着钢钎铁锤扑向太行,人们拼了命才换来如今欢快奔腾的红旗渠。

《移山造海》 魏德忠 摄

工作之余,张学义常去红旗渠纪念馆,久久驻足于一张张老照片前。黑白的照片让他感觉温暖,照片上的每一个人都好像他的亲人。

张学义的爷爷张运仁,是红旗渠的第一批参建者,不幸牺牲在工地一线。

张学义的父亲张买江,前赴后继上了修渠工地。年仅13岁的他是当年最小的修渠建设者,也是最年轻的红旗渠劳模,人称“红旗渠工地上的小老虎”。

退休后,张买江义务当上红旗渠精神宣讲员。如今,年过七旬的他走遍大半个中国讲述红旗渠故事,还要“一直讲到讲不动为止”。

“父亲常叮嘱我:‘我们这一代把渠修好了,你们这一代要看好渠、护好渠、用好水’。”作为“渠三代”,张学义的血脉里流淌着红旗渠精神。

护渠工作看似枯燥单调,张学义紧绷的弦却从未松懈。2021年夏天,红旗渠受持续强降雨侵袭,安全运行受到严重威胁。雨势最大的时候,他白天巡查渠道,晚上和同事蹲守在危险渠段,一个人在车里休息,另一个人就冒雨在渠岸上看守,半个小时轮换一次。那几天,张学义一直守护着渠段:“这渠岸要出了问题,咋对得住乡亲们的命根子?”

三代人,一脉情,长渠才得清如许。从“人工天河”到现代水网,红旗渠已累计引水超过130亿立方米,灌溉农田4700余万亩次,促进粮食增产80亿斤。

如今,在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上,430余名护渠员日复一日用脚步丈量着每一寸渠岸。他们用接续奋斗诠释着:太行山可以劈开,精神之渠永不干涸。

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之际,33岁的滑翔伞运动员马垒想送给爷爷一件特殊的礼物。

60多年前,他的爷爷马勤山参与红旗渠工程的建设,爆破中被一块山石击伤了眼睛。如今马勤山腿脚不便、记忆力衰退,却念叨着想再看看红旗渠。

助跑,开伞,腾空,滑翔……马垒要为爷爷拍摄滑翔伞视角下的红旗渠视频,对于爷爷来说,这将是一次特殊的“重逢”。

悬停在1200米高空,马垒左右眺望,一条“蓝色飘带”盘旋在巍巍太行绝壁间,不见头尾。

长河浩荡,一头连接着历史,一头延伸向未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