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阳光洒在沈阳方城铜行胡同的青石板路上,这里是位于中街恒隆东侧的MOCA街区。街区形象标志是一个红马扎,这是老沈阳人闲暇休息的用具,红色能代表东北人特有的热辣滚烫,休息用的马扎则向游客传达惬意与松弛。
当下的方城,像MOCA街区这样藏于主街背后的“后街”和它的故事,正由一群新青年主理书写,他们用文化创意与个性业态,“折腾”出不一样的新世界,为这座充满历史与文化传承的古城,注入源源不断的消费新活力。

城市文化融入“消费业态”
走进MOCA街区,不足百米的胡同里,每一家小店都藏着令人惊喜的巧思。
街区最北端,“盛京冰韵”的落地窗映着古朴的青砖与暗红的门楣。作为一家专门为沈阳市场打造的高端冰淇淋品牌,“盛京冰韵”将非遗手工裱花工艺融入甜品中:朵朵牡丹、株株多肉;在冰淇淋球上撒上糖霜,用白瓷盖碗托底,边缘缀着青蓝色的裱花;凝霜成韵,匠心逐梦。这里的每款冰淇淋都如同一件美轮美奂的艺术品,用冰感与炽热,诉说着对方城的爱恋……
“这是我们团队专为沈阳市场打造的‘文化名片’”,品牌合作人之一的单东风告诉记者,其品牌背后是一群曾任职于央企、国企的资深从业者,他们放弃稳定工作,带着对沈阳本土文化的热爱,用“冰淇淋+历史”的模式,让消费者在味蕾享受中触摸沈阳记忆。
街区中段的“tea times日茶夜酒”,别看店内面积只有17平方米,但外摆的场景布置与整体氛围调性十足,这也是一家新晋网红店铺。
上午,这里是飘着清茶与咖啡香气的品茗小店,到了傍晚则变身微醺小酒馆。9.9元一杯的“初见”(低度鸡尾酒),配上原创的“沈阳文创葫芦”,成了年轻人社交的“氛围感神器”。“别看店小,每天都要翻好几台。”酒吧主理人那言之笑着说,“许多顾客是被社交媒体上我们的‘个性装潢’吸引而来,最终成了回头客。”
傍晚,已经倦怠的游客穿行在方城“后街”,路过“tea times日茶夜酒”,会情不自禁地放慢脚步。有的甚至因它而驻足,坐下慢慢地品一杯,用心地听歌手唱起那动人的歌谣。

年轻思想引领“消费潮流”
夏日午后,北中街的“White Dog”酒吧里,25岁的主理人张宝伦正忙着给客人介绍店里的“停狗区”。
这家去年11月开业的酒吧,以老板的白狗作为代言人。酒吧内打造了露营风的“毛孩子友好空间”。每个周末,爵士乐声伴着萨克斯旋律流淌,中国游客与国际友人举杯,宠物狗在脚边嬉戏。
“快乐不该有界限,不管是‘两脚朋友’还是‘四脚朋友’,都该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张宝伦的商业眼光远超同龄人,他看中了沈阳方城“历史+潮流”的独特气质,开业至今,这里吸引了带宠物旅游的外地游客专程前来。“这就是年轻人表达生活态度的地方。”

商圈提质带动“消费升级”
MOCA街区的热闹,只是沈阳方城“后街经济”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沈阳方城早已跳出传统主街商业的局限,以“文化塑形、场景创新”为抓手,持续推进业态升级。无人机体验教学、手工创意工坊等新消费场景不断涌现,让原来市民和游客们很少问津的商业“后街”从“配套区域”变成“核心吸引极”。数据显示,目前中街商圈新业态占比已达51%,较2019年提升47个百分点。近3年,中街商圈累计引进54家首店、170余家品牌旗舰店、61家国际名品店。2023年,中街获评“全国沉浸式文旅新消费业态示范案例”。
“后街经济”的崛起,带动了方城消费活力的持续释放。2024年,中街区域全年客流达1.38亿人次,全口径销售额(营业收入)约400亿元,店铺空置率长期保持低位,步行街及周边商铺租金翻数倍且“一铺难求”。越来越多像张宝伦这样的年轻人,在这里找到实现梦想的舞台。
如今,方城的“后街”故事仍在续写。这里的每一家店铺、每一位青年主理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证明:当历史底蕴遇见新青年,当传统商圈拥抱新消费,一定能迸发出无穷的新活力。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张晶文并摄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