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五一”国际劳动节特别策划:猜猜这是谁的手?

来源:【温州新闻网】

一双手,历经风吹雨打,饱受生活锤炼,它是劳动的生动符号。

每双手,都承载着一段独特的故事。手上的褶皱、茧子、伤疤,恰似生活馈赠的勋章,默默诉说着过往。

这个劳动节,让我们一起走近,猜猜这是谁的手?

在这双略显沧桑的手中,尘封上百年的古老钟表得以重焕光彩,停滞的时间重新被赋予了生命。

这双手属于今年75岁的“钟表维修大师”陈强达。在台灯光下,他戴着筒状专用放大镜,手指套上橡胶指套,一坐就是一整天。而这样的专注,他已经坚持了整整40年。

“修表是个精细活,容不得1%的瑕疵。”陈强达对自己的要求极高。他被誉为钟表界的“福尔摩斯”,能在上千个繁复勾连的细小零件中精准找出关键问题,并对症修复。

陈强达曾“死磕”一只价值1700多万元的百达翡丽腕表。这只表因不慎掉落地面而停止走动,若寄回品牌总部维修,维修费高达100多万元。面对如此复杂的修复任务,陈强达没有丝毫退缩。在正式动手之前,他花费了大量时间翻阅专业资料,深入研究这只表的复杂构造,确保自己对每一个细节都了然于心。正是这份严谨的前期准备,让他迅速锁定了问题所在,并凭借精湛的技艺成功修复。整个过程耗时一个多月,不仅为顾客节省了巨额维修费用,更彰显了他作为钟表维修大师的非凡实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是否会影响工作效率?陈大师坦然一笑:“修钟表不是‘青春饭’。国际钟表大师普遍年龄偏高,70到85岁才是黄金年龄。就像老中医,岁数越大,经验越足。”他拿出几本工作笔记,上面记录了他日常总结的维修经验、技能要领和心得体会,准备整理成册,传授给徒弟和学生。

让陈强达特别自豪的是,温州市钟表行业仅有的两位获得国家高级技师职称的维修大师,一位是他,另一位便是他的儿子陈瑞祥。“以前是我教他,现在经常是他把新的方法教给我。”如今,这对“父子兵”并肩作战,在钟表维修技术上精益求精,同时积极投身于钟表文化的传承与推广。

“修钟表是我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也将是我一生的事业。”陈强达坚定地说。

这双厚实的手,紧握方向盘,承载着风雨无阻的坚守,守护着无数乘客的出行。

这双手的主人,是温州交运集团101线路公交驾驶员许延林。30年来,他安全行驶里程达到130万公里,创造了连续30年零投诉、零事故、零违章的卓越记录,成为行业内的标杆。他更因一份“热心肠”,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活雷锋”。

这份卓越是如何实现的?也许答案藏在每一个凌晨4点。三十年如一日,许延林始终保持着凌晨4点进行岗前检查的习惯。他像医生问诊般仔细检查胎压、皮带、冷却水,排除一切安全隐患,确保每一次出发都万无一失。行驶中,他坚持起步、转弯、进站“三个匀速”,用近乎执拗的坚持,铸就了安全行驶130万公里的“三无”记录。

也许答案还藏在他的箱子里。许延林的公交车上常年摆放着一个“暖心百宝箱”,里面装着雨伞、口罩、矿泉水、急救药品,甚至还有换乘线路标签卡……他还建立了“温情档案”,记录沿线特殊乘客的需求,比如住在仰义洞桥山的李阿婆每天5点40分要去买菜,在银泰百货上班的小张喜欢在车上小憩,盲人推拿师阿光每晚10点15分在航标路上车……这十米车厢,已然成为了一个流动的民生服务站。许延林说:“我不仅要安全地把每位乘客送到目的地,更要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忙碌的许延林不仅做好“分内事”,还热衷于“分外事”。调度室里乘客遗落的证件、手机、钱包等物件,几乎都被他一一找回并归还。他通过寄快递、走街串巷等方式,将失物送还给乘客,至今已送还失物达2200多件。作为反扒勇士,他还多次协助警方破获盗窃案,被授予温州市“十佳助警市民”和“十佳平安使者”称号。

就在前两天,这双手接过了“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证书。他用事实证明,小小的十米车厢,也能成为大大的人生舞台。

“能走进人民大会堂,近距离聆听习总书记讲话,我倍感荣幸。习总书记对劳动者的重视,让我深受鼓舞。”许延林说,作为一名公交驾驶员,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回到岗位后,我会把劳模精神传递给同事,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为乘客带去更多温暖,为温州公交事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这双手,曾解除无数人的病痛,更有“一指值千金”的美誉。

赴约采访时,这双手的主人——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主任中医师章文宇正在诊室里,为一位颈椎病患者进行一指禅推拿。只见他右手大拇指在患者面部、背部、手臂、腿部等处不断点按,手法灵活多变,手掌犹如翻飞的蝴蝶。诊室外,众多慕名而来的患者正耐心等候。

章文宇与一指禅推拿的缘分始于25年前。2000年,他在上海参加全国性推拿学会时,目睹一指禅推拿传人朱正奇仅用拇指推法,就让一名因颈椎病无法上举双手的与会者恢复了正常。深受触动的他,从此开启了从温州到上海的“追师之旅”。

一指禅推拿的所有功力都集中在大拇指上,通过指端、偏锋、指腹等部位发力,推穴道、走经络,手法细腻精准,犹如“隔衣手术”。早年,章文宇为练好这门技艺,在米袋上练习了一个多月,坚信“只有把大米揉碎,功夫才到家”。

“每天工作这么久,指头吃得消吗?”章文宇笑着说,训练有素的一指禅推拿手法可以将关节间的摩擦力降到零,即使每天持续进行8小时的推拿,手指也不会损伤或疲累。相反,若手法训练不到位,一周后手指就容易僵硬,无法精准感知患者穴位的信息,正所谓“心正指自真”。

正是章文宇的坚守和痴迷,让濒临失传的一指禅推拿在温州得以传承并开枝散叶。2010年,在他的推动下,温州市成立了一指禅推拿临床基地,将传授模式从“一对一”改为“多对多”,大规模培养推拿人才。2011年,他邀请朱正奇等名家来温州带教,广邀温州各大医院的推拿科医生共同学习,毫无保留地分享技术。几年间,基地培养了一批传承人和业务骨干,一指禅推拿成为温州的本土文化。2017年,一指禅推拿入选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21年,章文宇成为第六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章文宇并不满足于此。他说,一指禅推拿的内涵丰富,不仅适用于颈肩腰腿痛,还对头痛、失眠、痛经等内科、妇科杂病,以及小儿抽动症、小儿肌性斜颈等小儿疾病有独到疗效。他希望通过研究和总结经验,还原并修复一指禅推拿的疾病谱,真正诠释“方技通古今”的内涵,推动这项传统中医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这双手,十年磨一刀,攻克了不少技术难关。

这双手的主人,是国网温州供电公司龙湾供电分公司海经区供电所所长金强。在温州电力系统,金强与电缆早已密不可分——这位被誉为“电缆医生”的技术能手,凭借2023年第十四届全国电力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电力电缆安装运维工比赛个人一等奖的卓越表现,让“金强”二字成为电缆领域的代名词。

电力电缆接头制作工艺复杂且关键,关乎电缆线路的运行寿命。剥切过程中,薄薄一毫米的半导电层考验着电缆工的“刀工”:割浅剥不掉,割深伤绝缘,毫厘之间尽显技能高下。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谚语在金强身上有了生动的诠释。白天实操,夜晚研读,他把19本规范书和上万道题库当作成长阶梯。面对竞争,他以“较劲”为动力,对手练1小时,他练2小时;对手练3小时,他坚持5小时。在严苛的自我要求下,他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反复打磨操作细节,练就了堪比“美容医生”的精准刀工,在八次竞赛中八次夺冠。“技术没有捷径,就是多看、多问、多练。”他质朴地说。

金强视线路供电可靠性为生命线。巡检时,他手持红外测温仪,对456公里线路上的上万个关键点逐一测量,六本记录本写满数据。他参与行波测距定位课题,让高压故障修复时长缩短40%。敏锐洞察配网自愈系统的潜力后,他牵头建设20千伏配网自愈系统,实现86%自动化覆盖率,将故障恢复速度从小时级提升至秒级。

金强不仅追求自身优秀,还要求徒弟“人人过关”。他的牛皮本上,详细记录着16个徒弟的成长轨迹:小林从环切圆整度头尾不齐到头尾对齐,历经67次加练;小王的预处理时间从90分钟缩短到50分钟……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凝结了师徒们无数日夜的攻坚,见证着他们从“达标”迈向“卓越”的蜕变。如今,金强已参与专业培训超500人次,师徒结对超16对,主导管理革新与科技创新成果10余项。他常说:“工匠的‘蓝’是沉淀,青年的‘青’是希望,传承的意义就在于让技术永远年轻。”

这是一双沾满烟火气的手,勤勤恳恳,不知疲倦。

这双手的主人,是今年68岁的陈爱兰。40年前,陈爱兰姐妹三人,在市区府学巷开了“三姐妹炊饭店”。炊烟晨起,糯香扑鼻。这是市井百姓的日常“天光”,也是在外游子心心念念的家乡味道。

凌晨4点,当城市还在沉睡,陈爱兰和三妹陈爱萍就来到店里,为新的一天做准备。洗米、蒸饭、熬肉汤、炸油条、磨豆浆、揉面团、做包子……每一道工序都容不得丝毫马虎。油条的软硬、汤汁的多少、味道的咸淡,都有严格的讲究。几十年如一日,她早已练就了精准的“手感”。

尽管店里生意兴隆,顾客络绎不绝,三姐妹却从未想过要开分店。在她们看来,口碑是最重要的。没有经过自己的手,交给别人,总是不放心。她们用双手守护着这份传统与匠心,只为让每一位顾客都能品尝到最正宗、最用心的味道。

让人特别钦佩的是,陈爱兰一年到头,只有过年时才会给自己放几天假,其余时间,她都会准时出现在店里,风雨无阻。有人问她:“五一到了,就没想过给自己放个假出去旅游吗?”她总是笑着说:“放假了,正是我们生意最好的时候,外地游客都特地赶来打卡,我们可不能让他们失望。”

本文来自【温州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